2024 即將迎來最後一個月,我的 Gap year 也將迎來尾聲,我有些話想分享。
之所以寫這文章,有三個目的。回顧、紀錄與啟發。
第一,回顧這一年自己究竟做了甚麼,完成了甚麼,有哪些感受。第二,記錄當下真實的想法,這些想法在我的一生中,只有現在的我寫得出來,那是唯一性的。現在不寫的話,以後再也寫不出來了。第三,雖然文章大部分不見得能鼓舞人心,但其中有一些我想傳達的真實,如果能讓你有所啟發,那就太好不過了。
文章大綱
做了些甚麼?
- 一到四月我都住在倫敦,和另一半去了好幾個歐洲國家,芬蘭、義大利、巴黎、荷蘭、西葡。
- 四月底回到台灣
- 二到五月,寫了持續三個月的付費訂閱。
- 五月第二次投 Heptabase,被拒絕
- 六、七月開始陸續面試
- 十月開始學習全端
- 十一月意外地收到從沒想過的 offer
- 十二月底報到
完成了甚麼?
讀了(有些可能不完全看完)
- 轉變之書
- 李小龍:生活的藝術家
-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
- 一如既往
- 致富心態
- 人類大命運
- 納瓦爾寶典
- 我可能錯了
- 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
- 一人公司
- 螢火蟲(村上短篇小說集)
- 心
- 影響力
- The E-Myth (中文譯:創業這條路)
- Hidden Potential (隱性潛力)
- 重讀刺殺騎士團長
三次 Heptabase 1:1。
超過 100 個寫作的早晨,每次 1~2 小時。
煮超過 180 次晚餐,嘗試 30 種以上菜色。
第一篇業配。
N 篇部落格文章。
25 篇 1% 就好。
1 個 MVP。
有朝目標前進嗎?
2024 上半年,我立了要付費訂閱 1~10 位的目標,三個月內的結果是 5 位(其中一位是願意支持我的朋友但我完全沒有詢問他),這樣算是有達成嗎?
不過下半年,我就沒有設定目標了。或許是因為如此,整個下半年才一直處在一種漂浮在海上的感受裡、半夢半醒、恍恍惚惚地。雖然表面上有在面試,但心裡又有股莫名的抗拒感作祟。就像腦筋急轉彎2裡,阿焦與樂樂總是做出相反的決定那樣,各種情緒之間無法取得共識,自然也沒辦法發揮正常的機能。(開始為面試失利找理由)
總之,2024 是否有朝目標前進呢?如果以比較低的標準,上半年算是有,但下半年連目標都失去了,找不到該把靶畫在哪才好,徹底地失焦。像 0/0 一樣無法定義。
關於 Gap Year 一整年的感受
我的 gap year,以結果而言,大概是相當普通的,甚至可能算是負面教材吧。我沒有甚麼壯舉,沒有徒步環島,沒有朝聖之旅,沒有勇敢創業,沒有刷學歷。雖然去住了英國四個月可能滿特別的,不過以面試官的角度而言,他們通常只會感到疑惑而已。
我的朋友會說我「不畏世俗眼光」,但我想對一般人、不認識我的陌生人來說,心中默默地想「這個人空白了一年好像甚麼也沒完成嘛」也許更普遍。
我在面試過程中,深深感受到社會對空白的不友善,特別是台灣職場。雖然這在決定 gap year 之前就已經可預期了,不過實際體驗過更知道那冷暖程度。我面試過幾間英美新創,他們聽到我 gap year 的反應都是問「過得如何?好玩嗎?」而不是「你做了些甚麼?精進了甚麼?」。台灣面試官給我的反應,更偏向如果我不說出一些值得說嘴的答案,就難以加分的感覺。不過,Gap Year 這文化本來就是西方傳過來的,台灣對此的接受度還不高,也是無可奈何的事。
這些疑慮是可預期的,我並不後悔。我所後悔的是一直被焦慮感綁住,失去好好體驗國外生活的大好機會。
前所未有的迷惘
在這下半年,我覺得自己好像從未如此混亂和迷惘。
我完全沒辦法找到原本專業的工作,又沒辦法下定決心、全心全意地切換到其他跑道上。我的人生和我腦袋裡的想法一樣,像一鍋用毛毛蟲、和牛還有阿嬤的腳趾甲混在一起煮的大鍋粥。
每天醒來,想法都和前一天不一樣,目標也換來換去。昨天還覺得先找到一份工作也很好,今天就又變成「真的要這樣接受嗎?」昨天覺得接受上天為我開的窗戶也沒什麼不好,今天就又想著難道不該自己鑿出一道牆嗎?內心的聲音永遠都是矛盾和衝突,無法取得共識,誰也說不過誰。
執念
在 2024 以前,我的人生沒有甚麼強烈的執念或目標。我對未來沒有太多想像,不會思考理想的工作是甚麼,理想的生活長甚麼樣。但在今年,有點像吃了紅藥丸,終於從一段很長很長的夢裡醒來的感覺。(說不定現在也還在夢裡)
今年底的我,似乎有許多執念。很希望有一份可以遠端的工作,想試著開發自己的產品,渴望自由,想要活得不平凡。這些執念令我感到痛苦。期望與現實的落差也使我痛苦,貧弱的行動力也使我痛苦,跟不上變化快速的世界得無力感也使我痛苦。
但奇怪的是,即使這些執念使我痛苦,我卻沒有放棄它們的念頭。
那為什麼沒有放手去做呢?說到底,大概還是源自信心不足。沒有信心能白手起家然後養活自己,不覺得自己真的能過上不一樣的生活,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難,不相信自己其實有能力改變,不相信自己能走出那黑暗的房間。
這些執念是新的,不過它們帶來的痛苦,大概不是新的,而是埋藏已久的。2024 這一年的空白,可能扮演著類似鏟子的角色,把深埋在地底的陵墓——和底下的那些痛苦——給挖開了。
關於新工作
我原本是資料科學家,現在我要去做的工作是測試工程師。這是兩個相關度不高的職位。
對於突然轉向做了一個和之前不怎麼相關的職位,即使我已經開始了部分的入職手續,我仍感到不太有真實感,輕飄飄的。我從來沒想過這種事會發生在我身上,沒想過自己會突然就切換了職場方向。
這是我第一次要去做脫離原本專業的事,坦白說,一開始覺得工作內容聽起來實在沒甚麼吸引我的地方,但我還是接受了。是什麼讓我做出這樣的決定呢?說起來真的有很多原因。
冠冕堂皇的版本是,我想累積跨領域的經驗並不是壞事。直接的版本是,沒有任何一家公司願意讓我繼續做原本的工作(好啦其實有,但我拒絕了),嘗試面了近似的職缺也未果,也沒敢直接創業或是自行接案,再加上不希望一直處在無業的狀態,於是選擇先接受眼前的機會。
我可以很肯定地說,如果是半年前的我一定會直接拒絕。但在這半年間,我和一位想法很相似的前輩聊過,我想是那場對話多少影響了我。
他是一位在日本工作的前輩。我問他,既然已經確定不喜歡大公司的環境,那繼續待著不是很無聊嗎?
他說,撇除現實因素,雖然環境無聊,但底下也有一些意料之外的有趣之處。例如,由於他們公司有許多來自不同國家的人,雖然他不算外向,不過在一些比較輕鬆的情境下例如茶水間裡,他也慢慢開始與外國人們對話、聊天,從中體會到以前不曾想過的價值觀差異。
或許他想告訴我的是,即使是看似無聊的前方,可能也會有沒想過的驚喜。有意思的是不只這位前輩這麼說,連算命老師也這麼說。(不過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)
還有另一個使我做出轉向決定的,是 AI 的爆發。
AI
AI 的出現讓很多人感到焦慮,我也是其中之一。本來就已經在懷疑自己工作的價值了,AI 的出現無疑是在說:「沒錯,你擔心的都會成真。」
自從 AI 出現之後,我心底總有股隱約的聲音告訴我,願意「變」的心態,在未來大概會相當重要。
從工作、面試、學習全端的過程中,我深深感覺技術的更迭速度實在太快,這給我一股很重的無力感。在軟體的世界裡,程式語言也好,前端框架也好,機器學習模型也好,它們的生命週期好像都在逐漸縮短。在還對自己會的技術沾沾自喜時,下一代的技術已經悄悄醞釀。
人人都會說,不管在哪個行業,保有一顆願意學習的心永遠不會錯。那麼問題就在於,是否能夠保有一顆那樣的心呢?在這期間我逐漸意識到,在原本的資料領域裡,我可能已經失去那種上進心了。用我自己的話來說,就是失去了「願意變的心」。說不出原因,但那確實是我在過去一兩年裡、還有面試過程中逐漸感受到的,應該不會錯。
每當我看見 AI 的新突破,我所感受到的只剩下無力感而不是新鮮感。我想那無力感,還有自己對於失去了願意變的心的事實本身,多少都影響我做出了轉向的決定。
簡而言之,既然原本的地方已經待不下去,那麼換個領域,是否可以見到不同的風景呢?我是這樣想的。
2024 我喜歡的時刻
前面總是在寫對未來的焦慮,對自我的省思,好像老是在寫些負面的東西。偶爾也想練習寫點正面的事物。有兩個想和大家分享的故事。
二次投遞 Heptabase 團隊
對於當時為了應徵他們短暫開出的職缺所努力的自己,感到挺驕傲的。為了把應徵的信寫得更吸引人,我甚至還去找了厲害的同事和前老闆討論。我想最令自己驕傲的地方,與其說是過程中的努力,不如說是明知道不可能卻還是想挑戰看看的那股心情,熱騰騰的、富有生命力、腦袋裡完全只剩下一件事的感覺,現在還能回想得起來。
現在想起來,真的是很不自量力。但如果再來一次,應該還是會那麼做吧。
伸手的路人
今年二月在威尼斯,我不確定我們到底是不是被路人惡意嚇唬(?)
我們住的地方是火車站附近走路五分鐘的一棟公寓大樓。路有一定的寬度,不算是窄小的巷子,氛圍也算寧靜。在我們那棟大樓附近,有一間中國超市,它的玻璃門窗破了一個大洞,那破法很難不讓人聯想到一些人為因素。
在上樓之後,我們進到住宿的房間。那是一間有共同客廳、好幾個房間的類家庭式旅館,有一個小小的接待櫃檯。我們住的是其中一間房間。房間非常乾淨,不過陽台是共用的。也就是說,如果我們沒有關閉百葉窗,其他房客到了陽台就可以清楚看見我們在房間裡做甚麼。窗戶看出去,對面是大約六七層高的房子,看起來也像一般的住宅,不過他們每一戶的窗戶都是緊閉的。
那是剛到住宿的時候,我們發現的一些難以忽略的細節。同時,我身體相當不舒服,一直感到快要發燒和想吐。不過,由於剛到威尼斯,距離天黑也還有一段時間,即使身體不舒服,還是忍不住想去走走看看。於是我們還是出門了。
在本島,我們逛了最熱鬧的街道和幾家有趣的店(有一家松露專賣店要請我吃松露但我拒絕了,真可惜),但我當時想吐的感覺越來越嚴重、身體也不斷發冷,大約一個小時之後,我們就準備回旅館,那時我的意識已經開始有點恍恍惚惚了。
當我們轉進旅館所在的巷子時,我遠遠的看到一個路燈下有兩個穿著帽T的人,他們只是站在那裏,似乎沒有交談。那時已經接近天黑,路燈偏黃而並不明亮,他們都戴著帽子,所以看不清楚臉。雖然意識恍惚,但我一瞬間就知道他們的視線正朝向我們。
我們走的人行道並不寬,大概剛好夠兩人肩並肩。如果要經過那兩個人旁邊,必須要側身才能經過的寬度。我把另一伴拉到旁邊,然後慢慢走過去。
在走到那兩個人之前,他們都沒有動作。直到我即將要經過他們,肩膀快要成平行的瞬間,原本手放在口袋裡、離我比較近的路人,突然快速地、手心向上地(像是在要東西的姿勢)伸到我的面前。我被他突然的動作嚇到,趕緊拉著另一伴快速往旅館走去。途中我還偷偷地往回偷看,還好他們並沒有跟上來。
回到旅館之後,另一伴說完全不知道發生了甚麼事,而我整個晚上都在發燒和想吐之間度過,好在隔天就完全正常了,我們去探訪了《不可能的任務》和《蜘蛛人:離家日》的場景,也搭了所有觀光客都會去坐的貢多拉。
最後一天,我們離開的時候,發現有評論說(忘記是 Google 還是 Booking),那附近是有毒梟交易的場所。無法確認真偽,但好在我們都安全的回到了英國。
我覺得在意識不清的狀況下,把另一伴拉到旁邊、讓她完全沒注意到發生任何事的自己,還挺帥氣的。(雖然整個故事只有我一個人知道,真可惜)
2024 我最喜歡的幾句話
正視現實,即使你並不喜歡;尤其是在你不喜歡現實的時候。
——《窮查理的普通常識》
對根植於我們內心的根本信念,我們竟然缺乏一種絕對的信心。
——《李小龍:生活的藝術家》
正因為我一事無成,所以我只剩「相信」了。 如果我都不相信自己,誰還願意相信我呢?我必須相信自己能成事才行。
——某一天明明非常低潮、卻在筆記本寫了中二句子的我
2023 年回顧裡,我寫了「我想自己現在就像是走在那條看不見盡頭的冰雪道路上,說不定不知道哪一天,我也會不小心瞥見人生的極光。」
2024 ,我想我大概走進了那條冰雪道路裡更深、更黑暗、甚至不見五指的地方。而在年末,似乎有一點微微的亮光出現,但究竟是不是極光,還未可知。
最後,我為 2025 年寫下的方向是「少懷疑,多行動;少思考,多感受。成為一個更有行動力的人。」希望在 2025 年末的自己,可以對得起這句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