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 年回顧 (下)- 關於 Gap Year ,我想說的其實是

by 王翰元

由於是過來人,我想我可以分享一些話,給也想嘗試 Gap Year 的人。

究竟要不要踏出去?

究竟要不要踏出去?如果你想嘗試但感到猶豫的話,我想跟你說:我當初也花了快十個月才做出決定。我從 2023 年初開始有想法,到 10 月才正式裸辭。這十個月裡,我不斷自我拷問、把所有害怕的事一一寫下來、還有和另一半討論,最後才做出決定(而且也稱不上很堅定)。

不過坦白說,經過一整年之後,現在已經有點想不起來當初最害怕的到底是甚麼(如果不看當時的紀錄)。沒記錯的話,應該是很害怕找不到工作。

害怕的事,發生了嗎?

那麼這害怕發生了嗎?有,卻也沒有。以結果而言,我是找到工作了,但卻是一個幾乎全新的職位。我從來沒想過會發生這種事,這完全不在我一開始所設想的選項內。我想我從中學到的,與其說是「害怕的事不一定會發生」,不如說「會有預料之外的事發生」。所以我想,比起努力地規劃人生、列出所有可能的風險、盡可能消滅不確定性之後再做決定,直接去面對不確定性、體驗一個完全的空白,可能更接近生命的本質。

我們的人生裡,有真正空白的時間嗎?

試想從上幼稚園開始,我們就開始學習各種東西,到了小學就接受義務教育直到高中,大學美其名可以自己決定要上甚麼課,但實際上大多數人的目標都和是否好找工作有關。這中間的過程是如此緊湊,每一段都有被設定好的目標,沒有任何一段經歷,是毫無目標的「空白」。

有任何人允許我們擁有一段完全空白、自由探索的時間嗎?就像走進一個市場,不知道裡面有甚麼,所以總之先自由探索四周看看。我們的人生裡,有這樣的時期嗎?

我無意批評教育體制以及任何人的人生目標,想找好工作也是極為合理的。只是,我暗自希望社會對於正在經歷空白的人,可以用更稀鬆平常的眼光看待(就像只是去一趟旅行);而正在經歷空白的人(包含我自己),能在面對社會眼光的當下,稍微更抬頭挺胸一點。也許,毫無作為長達一年的時間,不管對自己、家人還是職場來說,都不是容易接受或具有正面印象的事,但至少不該是需要遮遮掩掩、不敢說出口的事,我是這樣想的。

我也並不是說,人就只要一直空白就好。我想說的是,我們一直以來,都泡在一種「必須要有所作為」的思維裡。但有作為或無作為、忙碌或空白,都需要適度的平衡。如果人生是一種運動,那忙碌就是劇烈動作的期間,空白就是喘息恢復的期間,不可能一直都在動作而不呼吸,不是嗎?我想表達的就只是這麼單純的事而已。對一個在經歷空白的人說「這段期間,你有進修甚麼嗎?」,就像在問一個剛跑完步在椅子上休息的人「在你坐著的半小時裡,你有訓練肌肉嗎?」

我隱約地相信,願意面對空白、面對不確定性的心(即使怕得要死),對於活在這發展越來越快的時代裡,可能是相當重要的。當然我沒有任何證據,只是心裡有一小塊自顧自地、卻還滿堅定地這樣認為而已。我想這是我從這一年的經歷、村上春樹的人生故事、以及許多創業家的文章裡,少數所學到的事情。

坦白說,實際上我自己做得很差。因為我在一整年的空白裡,也沒有真的去做甚麼很突破性的事。一直喊著想找到人生使命、一直對另一半說希望自己也可以擁有被動收入、一直說自己想活得不平凡,實際上呢?大多數時候都被一種焦慮感和自我懷疑壟罩著而已。偶爾不經意聽到朋友間誰誰誰又有甚麼新的進展,而自己卻完全在這裡原地踏步的時候,那種焦慮感特別強烈;自己不但住在家裡,連午餐錢爸媽都會想幫我付、卻聽到有跟我差不多大的朋友已經開始買房的時候,會覺得自己大概是這世界上最廢、最失敗、最可悲的人了。

但儘管如此,我還是(想要)相信,這段空白、毫無作為、充滿焦慮和自我懷疑、以結果來說實在難以被大多數人認同的一年,會是我人生裡很重要的一段期間。也許只是無聊的自我欺騙,我仍然想要這樣相信。

總而言之,也許重複了,不過如果你真的想體驗 Gap Year、有餘裕體驗空白的話,那麼或許可以先試著放下事先設定目標的想法。我自顧自地認為, Gap Year 的意義,就在於完全自由地探索人生,畢竟我們大多數的人生裡,總是已經被預先設定好了每個階段的目標,很少有真正意義上的空白。試著觀察自己在完全空白的期間裡,會有甚麼念頭浮現?會想要追求些甚麼?會受到甚麼事吸引?會自然而然地想去做些甚麼?

如果預設立場的話,空白就被填滿了,那樣還算是真的空白嗎?

我不敢向你保證 Gap Year 會是甚麼重要的人生轉捩點(儘管我希望它是,但我還沒有自信下那樣的結論)。但如果你真的決定嘗試、並且不事先設定目標的話,我相信那也意味著你更接近了生命的本質——無常、不確定的本質——而那是相當勇敢的決定。

祝你的 Gap Year ,遇見你從未預料過的事。

Leave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