興趣沒有目的地 – 博恩演講心得

by 王翰元

摘錄

  • 06:40 台灣人的價值觀是這麼的功利主義
  • 17:40 工作應該是手段,讓你可以做自己的興趣

不要用看待工作的眼光來對待自己的興趣,好奇心就是這樣被抹殺的

我忽然意識到,每次我因為「想要」而去做某件事的時候,例如寫文章,還有我早上才在寫小說,明明我是因為興趣而做的,不是因為工作,但是我卻會在寫完文章或第一次嘗試寫小說之後,一直用一種「你應該每天都寫」「你應該把它完成」的嚴厲眼光來對自己說話。

可是這很奇怪啊,我明明就只是因為想試試看、好奇、好玩才開始的,為什麼非得要被用這種嚴厲眼光看待?好像一定就要成為某種大師一樣,不能成為大師就不要做好了。好像不能專精、不能賺錢的話,就不要做好了。

就像博恩說的一樣,台灣人未免也太功利主義了吧?

就是這種「一定要專精」的心態,抹殺了我做所有事情的樂趣。甚至連打電動都是欸。如果我不能很有效率的破完這關,我就是個廢物。如果我不能成為一個小說家,我就沒有資格試著寫小說。如果我不能用寫作賺錢,那你就不要浪費時間去做。

甚麼是浪費時間?做著沒辦法讓自己快樂的事情、失去所有選擇的自由才叫做浪費時間吧。

羞恥:看到博恩的日程表的想法

我發現自己看到這種很勤奮的日程表,很充實的感覺,都會有股羞恥感,覺得自己好不努力、好不認真。

我意識到這股心情對我的影響是,在我每次因興趣而去做某件事的時候,會有股聲音一直叫我「你也要這麼勤奮才可以」。那股聲音很細微,很隱約,小聲到我幾乎都聽不見。

但是一旦這樣想的時候,其實因興趣而做的那件事的樂趣反而就不見了。

例如我想試著寫一點自己的小說,結果這股聲音馬上就說:「你應該把它完成,而且每天都寫一點」。為什麼非得需要這樣呢?如果是興趣的話,難道我不能想做再做嗎?為什麼一定要和那些那麼勤奮的人一樣?

他們會那麼做,是因為他們「想要」那麼做吧,對他們來說是自然而然的事。如果沒有那些「應該」的聲音,說不定我反而還會每天都想要那麼做。

就又陷入了功利主義的思維。


這也讓我想到瓦基他在正式轉職之前,也是類似的日程表。

我們只會看到「啊,人家好勤奮啊,我自己好廢」,但是我卻沒有看到「這對他們來說很重要」。


2 comments

Jammy 2023-11-19 - 3:07 pm

但我覺得當你是因為興趣而做的時候,旁人就會覺得你很「勤奮」。但可能自己還是會一直批評自己為什麼沒有別人那麼努力就是了。像我覺得你寫文章就寫得滿勤奮的(但你自己大概不覺得)

Reply
王翰元 2023-11-20 - 10:39 am

說到底覺得別人勤奮可能也只是一種自我投射

Reply

Leave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