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 年度回顧

by 王翰元

為什麼要做年回顧?

不想渾噩度日。想要知道自己這一年做了些什麼,想知道自己有沒有朝著目標前進。想寫下今年的感受。

年回顧應該是寫給自己看的,那麼就從上面寫下的問題開始回答吧。

今年我做了些什麼?

上半年,架了部落格,開始寫 1%就好。

下半年,和公司談從 full-time 轉為 part-time,開始 gap year,到倫敦生活。

我是否有在朝著目標前進?

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,要先說清楚目標是什麼?

有好多個目標,似乎要一一檢視。

年初的目標是寫 20 篇文章,一個月兩篇。一整年過去了,我寫了 80 篇文章。部落格 50 篇,電子報 30 期。這樣算是超額完成了不少吧。

Gap year 的目標是想持續寫文章,以及找到一生都願意去做的事,還有做 50 道菜。持續寫文章的速度似乎有點減緩。做菜的次數則逐漸增加中。

至於「一生都願意去做的事」這個問題,由於一生實在太長,問法也有點太過武斷。所以我想可以適當地縮減一下範圍,加入一點不確定性,變成「至少在未來十年我可能願意持續做的事」。如果改成這樣,我發現自己其實已經有了 1% 的答案:持續寫文章。

更準確的說,是「持續分享價值觀」,我想持續分享能調節焦慮並給予能量的價值觀。但若是這項目標來說,我想我還沒有真正開始。我意識到自己在寫的,仍然比較像是「人們可能會喜歡而我自己也喜歡的東西」,而不是「不管有誰會喜歡我都想分享的東西」。

以財務來說,我獲得了人生第一筆透過寫作而來的被動收入,來源是 Heptabase 的夥伴計畫。金額不大,卻是不小的鼓勵。

整體而言,目標都有在進展中。誇大和自我安慰的成分應該不算多。嗯,應該。

不過,同時也覺得目標有點太多、太雜。希望明年可以讓目標收斂一點,變得更一致、更具體一些,可以的話。

2023 年回顧

2023 是相當有突破的一年。真的是做了很多過去不敢嘗試的事。其中,讓我最痛苦,卻也讓我領悟很多的,是 gap year 的決定。

「讓自己更接近無的狀態」

這是我對這個決定下的註解。我也知道這是有多奢侈的註解,就像林俊傑叫人們感受飢餓一樣。

我沒有了主要收入,甚至還搬到了一個物價更高的地方生活。收入驟減而支出大增,這迫使我每天不斷思考該如何養活自己。雖然這使我相當焦慮,但這焦慮感是自己選的,它嚐起來跟大環境所給的焦慮感有點不太一樣。

在 gap year 之前,我一直有股隱約的感覺——自己過得太舒適了,不能讓自己這麼舒服。村上春樹在《身為職業小說家》中前往海外的章節裡寫到,當時的日本經濟正值起飛,甚至有人對他提起「要多少經費都沒問題,想去哪裡旅行都可以,去寫你想寫的遊記吧」這樣奢華的邀稿,使他產生「如果待在這裡的話,或許不知不覺間會被寵壞」的心情1。我想我相當能體會那種擔憂。只是我還沒有像他一樣,勇敢地開拓新的邊境。

入不敷出,又搬到了一個生活空間更小的地方生活,感受到許多不便。但不知怎地,我並不排斥。在所有人都追求著「多」的時代,我想學習如何活得更「少」。現在很多成功人士、各種生產力書籍、創業相關的商業文章,他們都不約而同地提到「找到對你最重要的事」。但是到底要怎麼知道什麼事情對自己來說具有重要的地位?我想真正重要的東西,可能要在有限的環境裡才能觸碰得到。而且自己必須要能意識到那有限性才行。

如何活得更少?如何有意識地活得更少?我想這是我接下來會持續探索的。

電子報之所以會叫 1% 就好,是因為我其實想要很多東西。我也會有想變得有錢的念頭,住在漂亮房子裡,有一個高科技的智慧家居,也想試著出書,還有好多好多。

每次我一想到自己離那些有多麼遙遠,就會感到深深的沮喪和痛苦。有時候我真的不知道是我內心真的想要那些,還是只是受到環境影響,也許都有,我不清楚。要我完全不去想那些,似乎不太可能。但同時,我也沒辦法像那些勇於追求金錢或成就的人們放手去做,因為有太多書都說著相同的事「追求金錢只會把你導向另一種痛苦」。

那麼我到底該怎麼辦才好?於是 1% 就好產生了。1%就好這四個字,是在提醒我自己,幫助我平衡那些想望帶來的痛苦。它既是我想分享的價值觀,也是我希望相信的價值觀。

2023 年的年底,我看見了極光,而且我很喜歡那天的故事。我想自己現在就像是走在那條看不見盡頭的冰雪道路上,說不定不知道哪一天,我也會不小心瞥見人生的極光。


  1. p281,《身為職業小說家》

Leave a Comment